比特幣挖礦機生產商嘉楠耘智都要赴港IPO了。www.emoneybtc.com有朋友就問我還要不要跟?對於這樣的問題,我們不妨把格局放大些,繼續往下延伸。
比特幣這類數字貨幣的底層技術,其實就是區塊鏈。本質上,它不是什麼社交平台,也不是什麼AI、機器人,而是去中心化的數據庫。這個領域,近年來可是個“香饽饽”。
本周二,亞馬遜雲計算部門宣布和區塊鏈初創公司Kaleido合作。細數一下你會發現,全球五大科技巨頭現在全都入局了。
2015年,微軟就已啟動“Azure 區塊鏈即服務(BaaS)”計劃;去年12月,蘋果創建了一個使用區塊鏈技術驗證時間戳(timestamp)系統;Facebook近日成立新的區塊鏈部門;谷歌也在積極參與這方面的投資。
能讓五個科技大佬競相厮殺的戰場,這個領域未來的投資前景到底如何?一起來看看業內“大咖”王川先生怎麼說。他是小米聯合創始人,曾帶領團隊先後開發了多看For AppleTV系統、小米盒子、小米電視,現任迅雷董事會主席,對科技領域解讀精辟,相信大家定會受益匪淺。
第一、區塊鏈投資領域,一些因為大開大合的投機風格而暴富者,最後也可能因此而全部輸光,此所謂盈虧同源也。
九十年代末互聯網泡沫時,市場多次大跌又大漲,96年,97年,98年都有過若干次反復。最後一次,也是最大一波的上漲,從98年10月~2000年3月,NASDAQ 從 2100點一路漲到5200點。這會慢慢給市場內的投機者心理上一個極為堅定的信念,不管跌多慘,最後都會彈回來的。
當投機者連續幾年的經歷,樹立強化這種堅定的信念後,真正的熊市開始時,會繼續按照老經驗,大無畏地加倉,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流動性徹底消失時,幾天之內一些數字資產價格就會下跌 50%以上,大多數的數字資產最終可能會下跌 98~99%。許多人靠加槓桿而迅速暴富,在熊市中還重復老的經驗,最後必定被鈍刀割肉,全部輸光。
第二、大部分區塊鏈創業的項目,目前處於所謂的“貨物崇拜”階段,就是創業者不斷做一些儀式感的事情追求神似,然後,乞求奇跡自動發生。
物理學家費曼在1974年給加州理工學生的畢業典禮中,提到了 “貨物崇拜科學”的概念。
這個故事來自於二戰時,南太平洋島國居民,因為曾經看到美軍空運大量物資上島,於是試圖模仿這個儀式,以乞求同樣的事情重演。他們造了跑道,跑道兩邊點著了火,造了小茅屋讓人坐在裡面,給小茅屋裡面的人戴上一個木制模仿耳機,還有幾根竹子模仿天線,然後期待貨機降臨。 所有的事情看上去都完美,形式完全一樣,但是貨機沒有降臨。
97年底微軟以三億美元收購 Hotmail 是一個標志性事件,推動眾多互聯網創業者效仿。“貨物崇拜”的儀式就是建立某個 .com 網站,四處打廣告,不斷提供各種免費的服務來提高網頁點擊率,等等,制造一種人氣旺盛,蒸蒸日上的感覺,期望有一天也被高估值收購。
區塊鏈時代,則是發白皮書,開各種發布會,搞各種空投,造各種戰略合作新聞。由於流動性的湧入,很多數字資產價格也確實被捧高,所以搞“貨物崇拜”者,和真正在底層開發應用場景、增加價值者,一開始很難區分。
第三、區塊鏈技術的本質,是把全球個體經濟人和機器之間的價值交換的壁壘和成本降到幾乎為零。最終要達到這個願景,需要各種基礎設施的成熟和普及。
互聯網的本質,是把信息搜索和交互的成本降到接近於零,並在此基礎上催生了很多擴展性極高,利潤極高,壟斷性極強的傳統經濟人無法理解的新模式。但九十年代很多項目和創意,在硬件軟件基礎設施還沒有到位,PC 和寬帶互聯網還未普及時就強行推出,過於超前,因此悲催地失敗。比如:1996年創立,2001年破產,累計融資約八億美元的 webvan。
2000年~2003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後,隨著基礎設施的成熟和各種成本的下降,後來湧現出來的新應用 (youtube, netflix, facebook, amazon prime, aws,iphone 等等),其發展勢頭之猛,規模之大,又遠遠超越悲觀者的想象。
大量過於超前於基礎設施現狀,無法對終端用戶直接產生價值的區塊鏈項目,最終會凋零,催生各種悲觀負面情緒。但基礎設施成熟後,許多當年吹的牛,做的夢,最終會被在正確時間、正確地點出現的創業者實現。
第四、行業初期,和基礎設施相關的項目往往會被追捧。
比如:互聯網時代,一些做服務器托管的公司如 Exodus communication 市值一度在 2000年時達上百億美元 (Exodus 後來於2001年九月破產)。 在區塊鏈行業,涉及到基礎設施的概念,可能包括各種軟硬件錢包,某種和法幣掛鉤等值的平價數字貨幣,把各種傳統資產的產權與區塊鏈掛鉤,等等。
但是,做基礎設施的項目,必須聚集服務於真實的需求,而不是泡沫吹起時的偽需求,並迅速構建某種事實上的壟斷優勢,朝價值鏈更高層移動,否則難免會重蹈 Exodus 當年的下場。
第五、最終判斷一個項目的成敗,不是空泛的討論技術名詞,而是要看它是否衍生出一種用戶更多 → 有價值的創意和組件 (building block) 湧現 →應用場景更多 → 用戶更多的加速發展的正反饋循環。
這樣的生態級別的項目,全球最終也許最多只有四到五個,甚至更少。在早期,它的應用場景可能還不被大多數人理解,只有在若干次循環起伏,活躍用戶數超越幾百萬後,只有親自體驗應用場景,和競爭者反復橫向比較後才可以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