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對各國的社會治理能力形成了極大的考驗。www.emoneybtc.com值得欣慰的是,各類前沿的數字化技術在緊急關頭臨危受命,在諸多的抗疫實踐案例中起到了卓越成效。立足於歷史的十字路口,我們不妨深入思考:如何總結得失、汲取智慧,進一步引領科技向善,讓前沿科技在社會治理領域持續發揮所長,助力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6月5日,在世界環境日這天,微眾銀行正式發布善度白皮書,同時推出基於善度的首個落地應用——綠色出行普惠平台。善度是個新概念,是一種針對“善行”實現度量、激勵、跟蹤、監督機制的社會治理框架。它和溫度、高度、濕度這些我們常見的物理量有何不同?區塊鏈在善度中能夠發揮哪些價值?
下面巴比特就一一為大家拆解。
先來看善度白皮書,裡面提到了善度提出的大背景以及當前的社會治理面臨的挑戰。白皮書開篇就拋出一個觀點:科技發展的下一個路標是社會治理。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生物識別、5G、物聯網、AIoT等以及雲計算和區塊鏈等分布式技術的發展,推動人類進入數字社會。在數字社會,此前的信任機制、協作機制、社會治理秩序與規則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因此迫切需要一種新的社會治理模式。
特別地,科技進步在提升商業效率的同時,也需要避免科技被濫用,甚至被惡意使用,科技公司應當在追求商業利益的同時兼具公共價值與社會視角,促進科技向善。科技向善在國內最早由騰訊在2018年提出,並在2019年5月由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確定為騰訊新的願景與使命。而相比騰訊提出的科技向善,微眾銀行提出的“善度”更強調科技揚善,利用科技幫助公眾發揮行善的主觀能動性。“善度”基於區塊鏈技術在開放共治等方面的特性,或可為社會文明治理中缺乏鼓勵行善機制、激勵小善行為成本過高、欠缺量化牽引等痛點,提供解決方案。
這次針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種種舉措,也是社會治理的集中體現。前沿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發揮了初步的作用,但是全民在抗疫工作中所做出的主動申報、主動測量、主動隔離這種“善行”或許需要進一步激勵。反之如果民眾的積極向善行為和自覺性不足,使用懲罰機制防控疫情則需要較高的執行成本。激勵不足和執法成本高構成了社會治理的短板。
微眾銀行認為,當前社會治理領域面臨三大現實難題,分別來自技術層面、協作機制層面和監管治理層面。
在技術層面,過去較難對各類文明行為或善行善舉進行度量、記錄和證明,一方面是缺乏量化牽引的技術工具,另一方面統計“小善”行為的成本也會過高。
在協作機制層面,“懲惡”通常只需一個部門或機構跟進執行,而“揚善”則往往是一個需要多方協作的系統工程。如果在實踐中,缺乏能促成多方互信協作的機制、資源共享機制、共同決策機制、聯合定價機制、價值合理分配機制等,就難以達成“揚善”的目標。
在監管治理層面,信息孤島、各方關系隔絕、分而治之等現象的存在,使得過去較難實現信息流、資金流的穿透式管理,難以實現透明合規的治理。以至於我們看到資金善款去向不明、虛假募捐、價值不清晰、信息或賬目錯漏等現象時有發生,大大提高了監管和審計成本。另外由於權責不清晰,也導致弘揚小善的項目難以普及推廣和可持續發展。
因此,微眾銀行認為如果要提升社會治理水准就需要創造性地運用前沿技術來推動機制完善,精細合理地度量各類善行的價值,協調和激勵各方參與並明晰權責,加強“揚善”尤其是“激勵小善”,優化當下的社會治理模式。善度,由此而來。
善度與科技揚善
微眾銀行希望利用善度促進科技揚善,進而推動社會治理。就區塊鏈技術來講,微眾銀行一直走在前列,甚至說是引領。在技術敏銳度上,2015年,微眾銀行開始組建其區塊鏈技術團隊,是國內較早重視區塊鏈的金融機構。
在開源方面,2017年,微眾銀行聯合金鏈盟開源工作組共同推出了金融級區塊鏈底層開源平台FISCO BCOS,此後陸續開源一攬子自主研發的開發組件,進一步降低區塊鏈應用開發門檻。截至2020年5月,圍繞FISCO BCOS區塊鏈底層平台構建起的開源社區,已匯集上萬名個人開發者、超1000家企業及機構共同參與區塊鏈產業生態的構建,生態內企業基於FISCO BCOS落地了數百個應用案例,其中超80個應用已在生產環境中穩定運行,發展成為最大最活躍的國產開源聯盟鏈生態圈。
在FISCO BCOS平台基礎上,微眾銀行與合作伙伴攜手,探索了諸多服務於民生的區塊鏈行業應用場景。例如,聯合人民網推出的“人民版權”平台、聯合澳門科技發展基金推出的智慧城市建設之證書電子化項目、聯合騰訊海納推出的智慧社區建設項目等,這些項目均為社會公眾領域提供服務。
善度,乍一聽感覺是個新概念,如果把善度與高度、溫度、濕度這些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物理量對比,就容易理解了。可以理解成這是一種對善行的度量的“物理量”。借助5G、物聯網、生物識別等技術統計度量各類客觀存在的文明行為,實現對各類善行善舉的量化、記錄、證明等,改善過去“小善”行為統計成本過高的問題。
善度是一種框架,除了度量尺度外,此外還有激勵相容、合規治理兩個機制。
激勵相容,這個概念最早是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維茨教授提出的,指的是在市場經濟中,每個理性經濟人都會有自利的一面,其個人行為會按自利的規則行為行動;如果能有一種制度安排,使行為人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正好與企業實現集體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相吻合,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勵相容”。善度鼓勵各個參與方都付出一定的資源和能力、承擔一定的義務和責任,同時也能獲得了相應的收獲和權利,從而發揮各方的治理職能、資源優勢、技術優勢,實現多方的價值共贏和體系的可持續運轉。
合規治理。為實現創新與風險的平衡,善度框架要求預留監管接口,借助監管科技技術,可實現對全流程的穿透式監管及審計追蹤;清結算服務可由持牌銀行機構提供,所有涉及聯盟成員間的資金清結算須由銀行完成,從而確保善度與現有的金融監管體系有效銜接;同時,需確保價值在閉環中流轉、終端用戶自願授權參與、各參與方數據嚴格隔離進行隱私保護,從而多維度確保生態健康有序地發展。
除了三大機制,為確保善度框架的合法合規和高效運行,善度應用中涵蓋發行者、分發者、贊助者、兌換平台、清結算服務提供者、監管者、終端用戶等七大角色。多個角色可以在定義的框架內發揮各自價值,同時相互協作。
善度發行者:針對某一種細分社會價值取向或文明行為的倡導者,其出發點是希望借助相應的制度設計和激勵方式,推動或鞏固居民積極行善的行為或引導其積極進行某種有益的活動。
善度分發者:擁有用戶流量入口的平台渠道、或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可信機構,其出發點是一方面支持善行的普及,一方面也為自身的用戶帶來增值服務。
善度贊助者:善度贊助者作為整個善度體系內在價值的提供者,既可以是無盈利訴求的公益組織,也可以是有盈利訴求的商業組織,目標是為公眾的善行提供回報和激勵。
善度兌換平台:作為兌換服務的提供者,有助於保證善行體系運行的連續性,實現價值與商品或服務的有效匹配。
善度清結算服務提供者:是幫助其他各個機構參與者角色執行相關資金清結算及賬戶管理的銀行機構或其他清結算服務持牌機構。
善度監管者:將對善度體系及其運行全流程進行監管或審計,可以是一方或多方共同監管。
善度終端用戶:踐行善舉的個人或企業用戶,通過踐行了善行善舉和積極正向生活方式,可獲得相應的激勵與回報,助力善有善報的社會文明良性循環。
以上每一位參與方都有相應的權利和義務,使多元主體在法治框架內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各取所需又相互協作,實現共識的達成與價值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