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系統設計可以稱為加密經濟學。www.emoneybtc.com
1).共識協議
在不依賴於可信機構的情況下,區塊鏈能夠達成可靠共識,這是加密經濟學設計的產物。比特幣的共識機制是PoW,礦工必須提交工作量證明,需要耗費硬件和電力,唯有如此,才能參與運行網絡,並獲得獎勵。
改進PoW系統和設計替代它的共識機制也是加密經濟學研究和設計的活躍領域。以太坊目前采用的PoW共識機制對原生版本有了很多改進,確保更快的出塊時間,抵御ASIC導致的礦工中心化。
不久的將來,以太坊計劃采用“PoS”共識協議,稱為Casper。這是PoW的替代品,它不要求常說的“挖礦”:不需要專用的挖礦硬件,也不需要大規模的電力消耗。
記住,要求礦工購買硬件和電力的目的是提高51%攻擊的累積成本,讓攻擊成本變得非常高昂。PoS共識機制的目的是通過抵押加密貨幣創造相同的代價抑制因素,而不是通過投資硬件或電力來提高攻擊成本。
為了在PoS系統中挖礦,你必須提交一定數量的以太幣到智能合約“債券”中。跟PoW一樣,它提高了51%攻擊的成本,攻擊者不得不提交大量的以太幣以成功攻擊網絡,然後,他們也會失去這些代幣。
Casper由Vlad Zamfir,Vitalk Buterin和其他以太坊基金會成員設計。你可以從Zamfir的系列帖子中了解Casper設計的由來。Buterin也曾經寫過Casper設計理念的長篇文章。
2).加密經濟學應用設計
一旦我們解決了區塊鏈共識的基本問題,我們就能在區塊鏈基礎上構建應用,比如以太坊區塊鏈。底層區塊鏈給我們:(1)可用於創建激勵和懲罰的價值單元 (2)一個工具包,用它以“智能合約代碼”形式設計條件邏輯。用這些基礎工具構建的應用也可以是密碼經濟學設計的產物。
比如,預測市場Augur需要加密經濟學機制才能發揮作用。使用原生token REP,Augur創建激勵系統,激勵向應用報告“真相”的用戶,獎勵的代幣可用來在預測市場中投注。這是一種創新,使得去中心化的預測市場成為可能。另外一個去中心化預測市場是Gnosis,使用類似的模式,它也允許用戶指定其他的機制來決定真實結果,比如預言機。
加密經濟學也運用到了代幣銷售或眾籌中。例如,Gnosis,使用“荷蘭式拍賣”作為它到token拍賣模型,從理論上,它可以導致更加公平的分配。在實驗上,結果是喜憂參半。我們之前也提到,機制設計應用的一個領域是拍賣設計,token銷售給提供我們新的機會來應用其中的一些理論。
這些問題與構建底層共識協議不是同一問題,但它們有足夠的相似之處,兩者都可以被公平地視為加密經濟學。構建這些應用需要懂得激勵措施如何影響用戶行為,同時,為了可靠地產生特定結果,也需要經濟機制的細致設計。最後,也得懂得構建應用的底層區塊鏈的能與不能。
很多區塊鏈應用不一定是加密經濟學的產物。例如,Status和MetaMask這些應用,它們是錢包或平台,可以讓用戶在以太坊區塊鏈上交互。除了那些已經成為底層區塊鏈的部分,這些都不涉及其他加密經濟學機制。
3).狀態通道
加密經濟學也包括一些設計實踐,這些設計是個人之間的更小交互集。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狀態通道。狀態通道不是基於區塊鏈的應用,它是有價值的技術,大多數區塊鏈應用可用它來提高效率。
區塊鏈應用最基本的限制是它太貴了。發送交易需要費用,使用以太坊運行智能合約代碼也比其他類型的計算花費更多。狀態通道背後的想法是:通過把交易移至鏈外,我們可以提高區塊鏈效率,與此同時,通過使用加密經濟學設計,仍能維持區塊鏈的可信特點。
想象一下,Alice和Bob想進行大量的加密貨幣小額交易。普通的方法是發送交易到區塊鏈上。這不高效。因為它要求支付交易費用和等待新區塊的確認。
相反,假設一下,Alice和Bob簽署可以提交到區塊鏈上的交易,但不是這樣。他們彼此之間進行來回交易,速度非常快,也不用支付費用,因為這個過程實際上並不在區塊鏈上進行。每次升級“勝於”上一次,更新雙方的最後余額。
當Alice 和Bob 完成所有小額交易之後,他們關閉通道並提交最終狀態(最後一次簽署的交易)到區塊鏈上,這樣,兩者進行了無數次的交易但只支付一次的交易費用。
他們可以信任這個過程,因為Alice和Bob都知道他們之間的每個傳遞更新都可以發送到區塊鏈。如果狀態通道設計得當,沒有辦法可以進行欺騙。比如,嘗試提交先前的更新,把它當成是最新的狀態,因為總是可以使用區塊鏈。
為了說明方便,你可以把它類比跟其他可信的來源(比如法律系統)進行交互的方式。當雙方簽訂合同,大多數時候,他們無須帶著合同到法庭,並要求法官來解釋和強制執行。如果合同設計得當,雙方都會履行各自的承諾,也完全不用跟法庭進行交互。任何一方都可以去法院並執行合同的這一事實足以讓合同變得有用。
這種技術不僅對支付有用,而且對於以太坊程序狀態的任何更新都是有用的。因此,不命名為狹義的“支付通道”,而是更廣義的“狀態通道”。不僅可以來回發送支付,還可以來回發送狀態更新到智能合約。我們甚至可以發送整個以太坊智能合約,如有必要,它們會發送到區塊鏈並執行。這些程序不必一定要執行。所需要的是足夠的保證,如有必要,就能被執行。
將來,大多數區塊鏈應用將以某種形式使用狀態通道。對於需要較少鏈上的操作來說,這幾乎是嚴格的改進,今天很多的鏈上操作都可以轉到狀態通道,與此同時,維持足夠高的保證,保證它的有用性。
以上的闡述跳過了很多重要的細節和狀態通道如何工作的細微之處。對於更詳細的描述,Ledger Labs構建了一個玩具實現,展示了基本概念。
Liam Horne 和Jeff Coleman最近宣布他們在Counterfactural旗下開發一般化的狀態通道。
結論
通過加密經濟學的角度思考區塊鏈空間是有幫助的。一旦你理解了這個想法,有助於捋清楚行業的爭議和爭論。
比如,需要“許可的”區塊鏈是中心機構管理的,並且並不使用PoW機制。從提出這個概念以來,就一直備受爭議。這個領域通常被稱為“分布式賬本技術”,專注於財務和企業場景用例。很多區塊鏈技術的支持者們不喜歡這個概念,它們在字面上可能是區塊鏈,但有些東西總感覺不對。它們似乎拒絕很多人認為的區塊鏈的重點:能夠在不依賴於任何單一機構和傳統金融系統的情況下,達成共識。
一個更清晰的區分方法是,一種區塊鏈是加密經濟學的產物,另外一種則不是。這種區塊鏈是簡單的分布式賬本,並且不依賴於加密經濟學設計產生共識,也沒有可能對一些應用產生有用的激勵措施。它們跟比特幣和以太坊之類的區塊鏈不同,這些區塊鏈使用密碼學和經濟激勵來產生共識,這是之前沒有過的。這本質上是不同的技術,區分它們最明確的方式是它們是否是加密經濟學的產物。
其次,我們應該期望存在不依賴於字面意義的區塊鏈的加密經濟學共識協議。很明顯,這種技術跟我們今天說區塊鏈有一些共同之處,但給他們加上區塊鏈的標簽是不准確的。
區塊鏈項目眾籌熱潮也已經將注意力集中到這個區別上,雖然我們很少有人明確地區分這種區別。很多獨立評估token價值最關鍵的一點是它是否形成了應用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明確地說,問題應該是:應用中的加密經濟學機制的token部分是什麼?
理解一個區塊鏈眾籌項目的機制設計是發現其token用途和可能價值的重要工具。在過去幾年,我們的視角不僅僅局限於比特幣這個應用,更要從底層區塊鏈角度去思考。如果再往後退一步來看,有一個統一的看待問題方法,那就是加密經濟學。